查看原文
其他

贯通古今,回眸“津门往事”

圆子 广电时评 2023-10-22

既有历史的回眸,也有当下的投射。纪录片《津门往事》以小切口巧讲“津”门上空的风云际会,让历史通过有温度的故事娓娓道来。



作者:圆子


天津,京畿之地,地处拱卫京城的位置,是中国汲取世界近代文明的重要窗口。


近期,历史人文纪录片《津门往事》在总台央视纪录频道播出。该片选取1840年至1949年间发生在天津并影响中国近代历史的十件大事,以“点、线、面”结合的形式,辅以历史与当下双线视角,走进百年间天津城的风风雨雨。



“点、线、面”串联,重溯古“津”往事

从一个城市的历史看近代中国的变迁,《津门往事》在“点、线、面”结合的叙事架构中,再现了近代发生在天津、影响全国的往事。


片中先后有百位历史人物出场,他们连接着一代代仁人志士的探索、一座城市的故事,描画着一个时代的命运。



通过硝烟英雄林则徐,蒙古族悍将僧格林沁的事迹,作品呈现鸦片战争中的关键事件“白河投书”始末,大沽口保卫战中“攻寇之法,御炮为先”的战略部署等历史细节。同时,再现了三场大沽口之战的惨烈,突显了天津“临海近都”“拱卫京畿”“海防要塞”的历史地位。


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后,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让天津成为最瞩目的城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自强”“求富”也由思潮和旗号转化为实际行动。

随着天津开埠,洋务运动的兴起。第一条电话线、第一套邮票、第一家医学馆、第一所陆军军官院校等实业陆续出现,实现了中国近代化道路上“零的突破”。



甲午海战之后,中国诸多热血之士纷纷加入救亡图存的队列。在北洋水师学堂任教的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书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时代必进,后胜于今”的思想作为救亡图存的理论依据,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公车上书”到戊戌变法,纪录片透过梁启超的经历,带观众走近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主张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先驱严修,与张伯苓一起创办了南开系列学校,树立了近代中国人以自己的力量发展教育成功的范例之一;此后,凭借开明新潮的新学教育,天津也成为中国万千学子心向往之的求学“圣地”……



借由核心人物所串联的主要事件,以及事件带来的影响,片中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谋求现代化、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画卷,成为近代百年看天津的真实生动影像。

古今融通,让历史有深度亦有温度

辅以历史与当下双线视角,片中每位现代人物都承担着丰富故事结构、完整叙事链的功能,推动着故事发展。


其中有蒙太奇式的交织。《天雷惊变》中,一面讲述严复如何翻译著作和发表文章,用所学所思影响当时的人们,另一面穿插着前身是天津水师学堂的陆军军事交通学院学生认真备考英语六级,满足现代军校教育所需。如此设置,连接起过去与现在双时空下,仁人志士、进步青年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



也有由“果”寻“因”的架构。作为天津滨海广播《城市记忆》栏目的制作人,于霁丹试图用“碎片记忆”,唤醒天津的风云往事。于是第四集《庚子城殇》从2020年于霁丹为筹备一档开年新节目引入,结合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海岩退休后坚持对“庚子事变”进行历史研究:这场百年前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的动荡历史,拥有了更为严谨、丰富的研究展现。


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如何具有当下性,是对这部作品的重要考量。该片导演祖光曾表示,一部作品需要在历史中挖掘出启示当下的价值意义,提炼出历史与现实相融通的叙事逻辑,达到一种深层透视历史,深刻观照现实的境界。

在《津门往事》古今一体的双线故事里,被“隐藏”起来的主题既通过人物、故事折射出来,也借助沙画、动画、历史影像等多样形式呈现,满足观众的审美体验,让历史成为生动的教科书。



以历史纵线为经,以社会剖面为纬,《津门往事》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将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之路娓娓道来,拆启尘封的天津往事,为城市故事增厚度、添温度。


>>广电总局宣传司:新时代纪录片的5个重要创作方向

关注

>>全方位融入乡村振兴,网络视听再发力

关注

>>网络公益,温暖新时代

公益

>>小漾的“young”,这样来

策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